教学评估中心
 
 
 
 
 首页 
 机构设置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 
 学院动态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评估简报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他山之石>>正文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外与内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 

“对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关键。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培养’的转变,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表示。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如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又如行业评价的工程专业论证、专业评估等;还包括学校自己应该实施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除了背景保障、投入保障、过程保障、机制保障以外,还有结果保障,即教学效果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议、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补充。

教学审核评估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涵盖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考察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达成度。以下为北京大学审核评估工作流程,以及在工作过程中我们的一些想法。

图 1 北京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流程

1.统一认识

做 好 审 核 评 估 是 北 京 大 学 发 展 的 要求,与北大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理念、思路相一致。

北大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坚持审核评估与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紧密结合;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提高培养质量。

2.设立机构

为做好审核评估工作,北大校内设立了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办公室、院系工作组等组织机构。

3.制订方案

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制订了《北京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

4.分解任务

为明确审核评估工作任务,北大将其分解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撰写和专家组进校考察接待这三大块,并从学校、院系、职能部门这三个层次来执行,且按照时间表分解了所有审核评估相关的工作。

图 2 北京大学审核评估工作任务分解

北大尤为强调多层次分工协作,特别是在重点工作上施行多阶段重点突破,这是审核评估的基础。依据北大的工作经验,如果审核评估任务分解做得不好,后续工作的开展会非常困难。

5.动员培训

分解任务之后需做好审核评估动员培训的一系列工作。

6.分析自查

接下来各院系要把相关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总结院系本科教学工作,提炼特色和亮点;汇总教学管理文件、教学成效;配合学校完成审核评估数据上报工作;配合学校提供自评报告所需材料;迎接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检查。

7.学校督察

学校会对各院系的工作按照时间表开展督察。

8.数据整合

由于审核评估工作数据量大,涉及部门多,协调整合工作非常困难,为此北大加强宣传和沟通,要求全员充分认识该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厘清各部门工作与本科教育的关系;通过分析教学状态数据,发现各部门的问题;认识状态数据对审核评估、部门工作的作用。

9.自评报告

对于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的撰写,北大校本部报告分解为 10 个分报告,由负责部门撰写,协作部门提供材料和协助,而不是由某一专门负责报告撰写的小班子进行统一写作。这种方法也促使各个职能部门去思考其工作与本科教学的关系。对这些分报告,北大提出了明确、细化的撰写要求:分报告是负责部门在协助部门提交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完成,负责部门承担分报告的组织和撰写工作;报告要求在每个审核要点中用事例和数据说话,数据一般要求用结构图示方式表达,如涉及年度变化要求有六年(2011—2016)数据的,需对这类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陈述;问题与对策部分要求占到分报告的三分之一;理念到位,以事实做支撑,认真、客观整理成绩,直面问题并能分析到位;要清晰地体现“五个度”这一主线。

10.专家考察

2016年 4 月北大成立专家考察接待机构,2016 年 10 月北大全校迎接审核评估。

11.反思整改

对于审核评估专家的意见,北大推进治理体系改革,落实综合改革举措:

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建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加强学生指导。推进质量保障改革,健全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

推进教学条件建设,为师生建设更好教学体验的校园。落实本科教育十六字方针: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

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小结

北大审核评估工作可作出如下小结:统一认识是成败关键,设立机构需领导重视,制订方案层次节点需清楚,分解任务要责任明晰,动员培训要具体细致,分析自查问题为先,学校督查严字当头,数据整合要分工协作,自评报告亮点、问题都要有,专家考察常态迎接,但需高度重视,反思整改一定要措施落地。

教学效果评价

北大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改进要点,学校层面包括建立校级教学质量数据监控平台,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监控 / 评价信息公开;院系层面包括完善院系自我监控—反馈—改进机制。依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完善评价体系”成为北大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因为根据所谓的PDCA 管理循环,北大在“A”(Action,调整与改进)和“C”(Check,监控与评价)两个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需要指出的是,北大一直认为学校层面 与 院 系 层 面 的 质 量 保 障 体 系 要 并 重 建设,且对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改进来讲,院系层面远重要于学校层面。这两年北大一直推动院系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

其中,课程评价体系工作主要涉及北大的“新课程评估系统”(已经运行两年)、“课程评估结果分析”(已有分析报告并开始制作)与“本科教育质量调查”(已经做了两年)三大方面,以下为相关介绍。

1.新课程评估系统

课程评价系统设计思路

对于课程评价系统的设计思路,北大强调的不单单是课后评价,而是多种评价方式相互协调、多元评价主体相互补充,加强师生交流和互动,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 反馈,适应师生应用要求。该课程评价系统以课程教学评价为核心,是包括教师、学生、助教、同行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图 3 有清晰体现。

图3北京大学课程评价系统设计思路

课程评价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课程评价系统是北大与麦可思合作开发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双方反复讨论沟通,其中多个模块是专门为北大量身设计的,大多数院系都可以利用该评价系统进行各种各样的质量监控工作。

通过教师应用功能中的“日常反馈”模块,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实名或匿名对课程进行提问,教师可以公开或单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作用是促进师生交流,特别是学生不方便实名提出的意见。

通过“教学调查”模块,教师可通过评估系统调用或编制调查问卷,对学生开展实名或匿名调查。作用是教师可通过评估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通过这个模块,教师可以用调查形式开展实名或匿名测验,直接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测验结果。作用是了解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自评”模块,教师可以通过填写自评问卷对本学期课程教学工作进行自评。作用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学提升的有效方式。

通过“异议反馈”模块,教师如对学生课程评估结果有异议可以填写异议反馈,院系可以对教师的异议进行反馈。作用是如果学生评价有偏颇可以启动院系调查,了解课程实际教学情况,给予合理评价。

对于课程评价系统中另一使用主体学生,北大在学生评教指标设计过程中遵循适应现状(注重问题能够适应大部分课程的实际情况)、理念引导(强调学校教学理念,引导课程向学校提倡的方向努力)、发展改进(强调问题能与教师的改进和提高结合,设计部分具体可操作的问题)、学生中心(从学生发展和收获的角度重新考虑问题的提法)的原则。

课程评价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真正对课程进行评价——什么是好课?好课如何体现?能用什么评价指标来体现?评价指标如何设定?这些是决定评价系统的关键问题。而北大一直认为课程评价系统的指标要能更多地体现学校改革的方向,要有引导性,不能完全是对现状的调查和评价。

2.课程评估结果分析

北大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进行了分析,对院系差异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对评估结果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改进方向和措施进行了分析。课程成绩与评价结果课程评估和学业评价间的弱相关并非源于师生互评高分。《北京大学 2016—2017 学年本科课程评估结果分析报告》显示,课程评估得分和课程优秀率 / 平均成绩之间正相关关系弱;不及格率越高,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分数反而更高。

学生课后投入时间与课程评估指标

提升课程难度和挑战性。调查发现,挑战性越大的课程,对北大学生来讲收获越大。

班级规模与评估结果

进一步增加小班研讨班教学比例。调查发现,课程人数越多,北大学生的课程评估结果越低;30 人以下,特别是 15 人以下的课程评价结果明显提升。

3.本科教育质量调查

北大 2017 年通过委托外部教育专家,对 2800 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并收集到 1400 多份问卷,开办了 50 多场座谈,积累了约 50万字的文字材料,包括学生满意度、学生成长性、学生学习偏好,特别是对结果变化原因的分析。

图 4 北京大学课程评价系统的使用

小结

以上内容就是北大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外与内。对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关键。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培养”的转变,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整理 | 麦可思 王慧)

注:本文整理自作者在麦可思 2018 高校管理论坛的发言。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站内搜索:

版权所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与数据中心